盧小玲,女,中共黨員,廣西醫科大學納米抗體研究中心主任,廣西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長期從事納米抗體和細胞治療研究。創建了納米抗體篩選技術和特色研發體係,緊緊圍繞免疫診治研究領域關鍵科學和技術問題進行了深入係統研究,取得了一係列創新成果。 
廣西醫科大學納米抗體研究中心主任盧小玲 4月18日上午,天氣晴,在廣西醫科大學科技大樓20樓,我們見到了廣西醫科大學納米抗體研究中心主任盧小玲。這一天的盧小玲,身穿一襲淺藍色印花旗袍,大方得體且幹淨利落,臉上掛著讓人如沐春風的微笑,讓人很難將其與平日裏穿著白大褂、埋頭於實驗室的科研工作者聯係在一起。如果沒有這一次的專訪,我們很難想象,代表端莊典雅的旗袍和體現認真嚴謹的白大褂會如此和諧且統一的重疊在一位科研工作者身上。 自信、謙遜、從容是盧小玲給我們一行最深刻的印象,然而溫文爾雅的她,卻已經在科研和教學崗位上辛勤"耕耘"了20年,一步一個腳印,帶領研究團隊在免疫診治研究領域取得了一項又一項的突破,技術成果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醫學人才,為國家科技發展輸送一顆又一顆"種子"…… 盧小玲帶領團隊創建了納米抗體篩選技術和特色研發體係 時間回溯到2009年,時值廣西黨委、政府麵向海內外公開選拔、重點引進一批高層次創新人才,在華中科技大學做博士後研究的盧小玲接到了廣西醫科大學伸出的橄欖枝,邀請她加入並共同組建廣西醫科大學生物靶向診治研究中心。"我當時準備買飛機票去往美國,已經拿到了那邊的科學研究崗位。後來領導說你過來看看吧,我就過來看看了。" 這一看,看"退"了美國的科研崗位,看"來"了一位紮根廣西的學科帶頭人。當被問及是否有過猶豫時,盧小玲坦言,沒有猶豫,廣西積極的人才引進政策、西部人才緊缺的現狀、良好的科研環境以及學校對人才的渴望與重視等條件,最終促使她留了下來。 就這樣,這位來自湖北的博士在八桂大地上開始書寫屬於她自己的科研與教學故事。 ▎"別的申報團隊多是由院士牽頭,我們團隊沒有院士" 2011年,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答辯現場,一支來自廣西的團隊自信、從容,他們以"原發性肝癌生物靶向診治研究"為主線,闡述著他們的研究理念。憑借著紮實的理論知識、特色的研究體係、合理的人才結構,答辯中,他們贏得了由院士等頂尖科學家組成的評審專家組的一致肯定,更贏得了同台競爭者的尊重。 "當時別的申報團隊多是由院士牽頭,我們團隊沒有院士,能拿下這一創新團隊,一個是我們前期的精心準備和反複演練,還有就是我們有著廣西肝癌腫瘤高發的臨床資源和自主建立的特色技術研究體係。"盧小玲回憶道。雖然沒有院士領頭,但憑借著一支橫跨藥學、生理學、免疫學、腫瘤醫學、動物學的高層次人才梯隊,以及自主建立研發的特色技術研究體係,最終讓盧小玲的團隊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了廣西"零"的突破。 當記者詢問答辯前團隊的"備戰"情況時,盧小玲爽朗地笑了起來,笑聲中有著如釋重負,"當時為了這個項目,我們到處請教專家,準備材料,有知識需要補充完善的,積極請教各領域的一些專家,同時還要組織語言來反複進行答辯演練,加班加點是一個常態。" 盧小玲(右二)赴國外實驗室考察交流、學習 自信、努力,相互包容、團結,對科學研究的執著追求,成為了盧小玲所帶領的科研團隊的特質。 2014年,盧小玲帶領的科研團隊入選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其團隊實驗室更是升格為目前廣西首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家生物靶向診治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在她的帶領下,團隊一心紮根廣西,緊緊圍繞免疫診治開展研究,實施國家級團隊、人才、平台一體化建設,以利用納米抗體來調動人們機體的免疫係統來抗腫瘤為理論核心,建立了獨特研究技術體係,研製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免疫細胞和納米抗體等免疫診治新技術和新製劑。 都說做科研工作苦,然而,這一路走來,盧小玲沒有覺得有多苦,反而樂在其中。因為喜歡,所以執著,因為熱愛,所以堅持,每一次科研上的成功,都讓她充滿了成就感。"我覺得做科研,如果你想做就有做不完的事兒。" ▎"它的抗腫瘤效果、融合效率都比傳統的要好!" 我國傑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曾經說過:"有困難是壞事也是好事,困難會逼著人想辦法,困難環境能鍛煉出人才來,因此,應該迎著困難前進。"在科學研究前進的路上又何嚐不是如此。這一天,實驗室裏,盧小玲正在對傳統融合細胞疫苗技術的改進做著又一次實驗嚐試,由於傳統融合細胞疫苗的融合效率和抗腫瘤的活性都不理想,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盧小玲將目光瞄準了它,但這一次,實驗的最終結果顯示仍以失敗而告終。對於盧小玲和團隊來說,這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次實驗失敗了,失落,沮喪的情緒悄然爬上心頭。 "當時我們想了很多方法,查閱了大量資料,反複優化摸索可行條件,並篩選出一些物質來想辦法提高它的融合效率和活性。但效果還是不理想,很沮喪。"盧小玲下意識地搖了搖頭。 盧小玲在實驗室開展實驗研究工作 最困難之時,就是離成功不遠之日。放棄研究,在眼前這位學科帶頭人的眼裏從來都不是備選項。再思考,再學習,再優化,反複的驗證,最終,盧小玲和團隊發現I型膠原蛋白可以優化傳統融合細胞疫苗的融合效率和抗腫瘤活性,讓實驗得到了重大突破。國際上,一種新的融合細胞雜交疫苗技術應運而生。 "它的抗腫瘤效果、融合效率都比傳統的要好!很有成就感,盡管經曆了很多失敗。"盧小玲感慨道。 ▎"你不賣給我,我也有!" 如何采取有效的手段抗擊腫瘤,一直是國際上的難題,各國研究團隊也都在積極尋求新的突破。近年來,隨著納米抗體的問世,其分子量小、可穿透性強、親和力高、容易製備等特點,成為了各國爭相研究的對象,特別是在抗腫瘤研究、免疫學研究等基礎研究領域更是競爭激烈。 對於國內免疫診治研究領域專家的盧小玲來說,更是不會錯過這一機會,在她看來,科學研究有時候隻有第一,沒有第二。想要在國際上與別人競爭,就要發揮自己的特長,將研究聚焦於一個點。憑借著不懈努力,她帶領研究團隊率先走在了國際前列,不但研製出了一係列新的納米抗體,在新型納米抗體檢測技術和診斷技術的研發上更是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盧小玲向記者講述科研經曆 "我們做研究的,也要合國家的戰符略需求,圍繞其微調自己的一些科學研究方向,想辦法怎麽用科技來拉動我國經濟的發展。"中美之間的貿易戰給了盧小玲很大的觸動,如何使自己的研究方向符合國家戰略發展需求,也成為了她經常思考的問題。 為什麽要做納米抗體技術研究?盧小玲真情流露地說到:"目前我國很多的抗體技術都來自於美國,做納米抗體技術研究,就是為了能夠擁有屬於我們自己知識產權的產品!你不賣給我,我也有!讓我們國家不再受製於人!" ▎“我說你們一定要快快的成長起來,最好都比我要強” 在投入科研工作的同時,盧小玲每年都會帶教博士和碩士研究生。跟隨盧小玲學習了三年的碩士研究生湯卓然這樣說到:"盧老師非常善於教書育人,愛護學生,關心學生成長,我們既是師生,也是朋友。接下來,我還要繼續跟隨盧老師讀博士。" 教會學生們如何去"釣魚",是盧小玲所秉承的教學方法。她利用各種國內外研討會的契機和到國外實驗室訪問的機會帶上學生去交流,同時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為同學們授課、作報告。新聞上的科技熱點、優秀的科技論文,盧小玲總會第一時間推送給學生。每周的經典文獻閱讀分享會更是她與學生之間雷打不動的"約定"。 盧小玲在課堂上為同學們授課 在同學們的眼裏,這位討論問題時喜歡拉著他們在操場上或者公園裏散步的盧老師,嚴謹、執著、認真、有愛。她喜歡把自己變成學生中的一員,與同學們打成一片,亦師亦友;她會尋找各種學習方法幫助同學們不斷成長進步;她身正為範教會同學們要充滿正能量,不隨波逐流,堅持自己,正者為一、問心無愧。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實驗室裏,你總能看到她默默為同學們付出的身影——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如是而已! "我特別希望學生跟我探討科學問題,因為我覺得他們是青年人才需要成長起來,因為當老師不僅說要做研究,更重要的任務是要育人,要培養青年一代的成長。所以我說你們一定要快快的成長起來,最好都比我要強。" 唐代傑出思想家韓愈在《師說》中寫道:"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在盧小玲的心裏,她由衷希望她的學生都比她強。 "心存信望愛,追求真善美。"在中國免疫診治的發展征途和人才培養上,願我們盧老師心境四季如春…… TIPS:主要科研成果及榮譽簡介 盧小玲長期從事納米抗體和細胞治療研究,緊緊圍繞免疫診治研究領域關鍵科學和技術問題進行了深入係統研究,取得了一係列創新成果。 獲得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入選者、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帶頭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廣西八桂學者、廣西十百千人才第二層次人選、廣西免疫學重點學科帶頭人等。 創建了納米抗體篩選技術和特色研發體係,並且針對CTLA-4、CD105和FAP等重要關鍵分子已成功篩選出一批高親和力、高特異性的納米抗體,研製出了一係列新的納米抗體。進一步研製出了一係列新型納米抗體檢測技術和診斷技術。建立了基於納米抗體的CAR-T細胞治療技術,新型納米抗體複合物製劑,納米抗體聯合T細胞、DC疫苗等治療新策略。 近年來,主持國家國際科技合作重大專項等國家級項目13項,省級項目7項;在《Journal of Hepatology》和《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雜誌發表 SCI 論文55篇,其中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共同通訊作者 SCI 論文48篇。申請國家專利35項,授權專利5項。榮獲香港霍英東教育基金會全國高校青年教師獎、廣西首屆創新爭先獎、廣西青年科技獎等,其中排名第一的省級以上獎項3項。獲得國家級人才榮譽稱號6項,省級人才榮譽稱號5項。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