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產品經理【起點學院】,BAT居然派產品總監帶你通過係統學習產品和運營。
目前關於移動互聯網取代PC的評論很多。的確,移動互聯網產品的用戶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PC產品,但個人認為,就像電視不能代替收音機,PC不能代替電視一樣,移動互聯網也不能代替PC。它們在大的社會環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在移動互聯網產品滾滾而來的同時,如何在不受影響的情況下,清晰合理地定位PC產品,有效地把握使用、適合、偏好PC的用戶心智模式,從而為這些人群提供更好的服務和支持。這個定位是給PC產品找一個合適的定位,而不是一味的爭奪移動資源。
要做出合理的定位,首先要比較PC和移動產品的區別,找到PC的優勢,或者在PC的劣勢基礎上找到這些還在使用PC的用戶的核心價值。
一、成本區別
成本差異是一個外在因素,幾乎是短時間內無法逾越的障礙。然而,在這些障礙下仍然存在的機會是我們應該抓住的機會。如何利用好這些機會,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是PC需要長期探索的目標。
空間成本
PC端:PC端設備移動性差。即使是筆記本也需要找地方放,受有線網絡的限製,一般固定在一個或幾個地方使用。有線網絡相對穩定。
移動端:'s手機可以隨身攜帶,而且不受空間限製。隻要基站覆蓋的地方都可以上網,但是網絡相對不穩定。
不受空間限製的用戶可能是一定距離內的上班族、家庭成員或其他有特定需求的人群。上班族主要以辦公為主,瀏覽其他產品時時間相對碎片化,目的性強。成員在家的時間相對較多,隨機性較大。目前看來,由於空間限製,使用PC的用戶仍然很多,PC設備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時間成本
PC端:PC設備自帶時間成本——。用PC前要走到電腦前,坐下來打開電腦,用完後要等電腦關了再走。這就導致在使用電腦的時候有一定的需求和心理準備,就像開始一個任務一樣。
移動端:的手機一般都是24小時待機,所以隻要拿出來就能用,使用時間比較碎片化。
雖然PC的時間成本高,但是對於能夠接受這個成本的用戶來說,可能是PC對他們的生產更有價值,也可能是想在自己的產品上獲得更大的回報。
購買成本
PC端:的PC端設備一般都在3000元以上,性能好一點的可能會高一些。然而,由於PC操作係統性能的提高,以及對應用軟件效率和速度的日益追求,對PC設備性能的要求逐漸降低,導致PC更換頻率逐漸下降。
移動端:的手機價格從幾百到幾千不等,購買門檻低,屬於通訊設備。硬件更新速度快,使得手機更換頻率高。
手機已經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聯係方式,普及麵廣,市場占有率高。
下載成本
PC端:產品資源難找,沒有統一的下載入口。需要通過瀏覽器或者搜索引擎找到,下載後安裝卸載需要很長時間。
移動端:有統一的下載入口,安裝卸載過程簡單,而且大部分APP的下載、安裝、卸載流程都一致。
這是PC上富客戶端產品不可規避的困難,如果有一天PC客戶端產品也能一鍵安裝、一鍵卸載,不用等太久,或者是沒有客戶端,瀏覽器就能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這種成本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選擇成本
PC端:產品內容豐富、邏輯複雜,包括主幹流程、分支流程等多任務係統。內容多用戶麵臨的選擇就多,選擇多用戶定位就不精準,用戶流失率就大。
移動端:產品邏輯簡單、串行流程、碎片化思路。
在這一點PC端可以借鑒移動端產品的成功經驗,產品內容豐富不代表可以複雜,多分支要分得清主次,且分支不宜過多。
學習成本
很多用戶對PC和手機的使用都不是很熟悉,需要進行學習使用,PC移動成本大,個體大,不適合隨時隨地拿出來進行分享學習,手機更適合紮堆討論、分享。
推廣成本
沒有推廣營銷方麵的知識和經驗,但從對產品的推廣用戶觸達情況看,移動端查找產品的入口相對簡單直接,而且,容易分享,用戶觸達率要高一些。
二、用戶區別
用戶是衡量互聯網產品好壞的關鍵指標,包括PV、UV、DAU、留存、同時在線等。個人覺得如何抓住PC端用戶的心智模型,給他們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是PC端產品用戶定位的一個方向,這裏強調的是抓住PC端用戶,而不是想要拉著在公交車上用手機的人,告訴他們筆記本電腦有多好用。
用戶特征
PC端:使用電腦作業的工作人員和學生較多,這些人長時間坐在電腦前,會利用間歇時間訪問作業以外的產品;使用電腦的居家成員,在時間充沛的前提下,也有可能選擇PC作為交流和娛樂的方式。
移動端:移動端用戶廣泛,男女老少都涉及得到,年齡跨越都大。
之前有數據統計,使用PC的用戶比移動端年齡偏大,但是隨著移動端設備和產品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已經開始接受和使用移動端產品,而且移動端的學習成本要更低一些。
使用場景
PC端:PC設備多為台式機或筆記本,不方便攜帶,一般在住宅、公司或網吧等固定場所使用。
移動端:隨時隨地都可以使用,隻要基站能夠覆蓋得到,有網絡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即使沒網絡的地方也可以使用一些單機、不需要上網使用的產品。
用戶主業務
PC端:主要用來辦公、學習和一些大型計算。
移動端:一種不可或缺的通訊方式,多用於打電話、發短信。
從主業務可以看出移動設備的普及量更大一些,對於很多普通用戶來講,有一部手機就可以解決他們大部分問題,這也是電腦的購買率逐漸下降的原因。
用戶觸達
PC端:瀏覽器是PC產品的主要觸達通道。
移動端:下載中心(或是叫做應用商店)是移動端的主要觸達通道,當然網頁鏈接和搜索引擎也是移動端產品觸達的重要通道,隻是下載中心更直接一些。
在PC上找一個產品,有目標的情況下大都通過網頁鏈接,無目標的情況下通過搜索引擎,因此PC上做好SEO是提升產品觸達率的有效方式。
用戶體驗
PC端:拋開使用成本和產品設計缺陷來說,PC的屏幕大、內容豐富,可視效果更好一些。
移動端:屏幕小、可承載內容少,可視效果不如PC,這也使得移動端產品設計的更加簡潔、目標明確。
三、產品區別
產品是以用戶需求為前提而誕生的,產品所展示的內容、設計理念以及所傳達的價值觀,直接或間接的決定著產品的總體價值。在思考PC端和移動端產品區別時,卻發現自己對它們的概念是如此的模糊,我不是一個經驗豐富的產品經理,下麵這張圖就當作一個起點,以後慢慢研究吧。
交互方式
PC端:從硬件上看,PC端使用鍵盤、鼠標進行交互;從軟件上看,PC能夠呈現更生動絢麗的交互形式。
移動端:通過按鈕、手勢完成交互,交互方式多為點擊、滑動和重力感應,表現形式簡單,但是用戶感知性強。
顯示方式
PC端:屏幕大、內容豐富,可視效果好。
移動端:屏幕小、可承載的內容少,可視效果相對差一些。
每一種區別裏都有提到的這一區別,就當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吧^_^。
也是因為PC端可承載的內容多,導致產品在設計時,想給用戶提供更多更豐富的信息,由於用戶一次可以接收的信息是有限的,冗餘的信息就會分散用戶的注意力,造成更大的困擾。而且,有時也會利用多餘的空間進行推廣或用戶引流,導致產品路徑分支多,一個入口往往有多個終點,每個終點的最終目標還不一致(轉折容易,承上啟下難)。
用戶喜歡移動端產品不僅僅是因為成本低,使用方便,同等條件下,用戶也可能選擇移動端產品,部分原因是移動端產品用起來確實是舒服。手機屏幕小,可以承載的內容少,這也就要求產品在做設計時,要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還要仔細推敲揣摩什麽樣的信息提供給用戶比較好,怎樣的交互方式更加便捷。
設計方向
PC端:PC多產品設計大多是基於用戶引導的,或者是基於任務引導的。
移動端:移動端產品大多是基於用戶場景的,比如在地鐵上、在餐廳裏等不同的場景、用戶有不同的產品需求。
實現方式
PC端:PC端的開發周期長,迭代慢。
移動端:產品的迭代速度快,屬於小步快跑、試錯快改的狀態。
核心價值
PC端:重內容、重交互。
移動端:重目標、重流量。
關於核心價值這塊和同事一起討論過,最終也沒有形成更好的結論,以上說的都不在點上,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核心價值,但是PC端產品長遠的核心價值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
四、總結
怎樣把成本的劣勢轉化成優勢,抓住PC端用戶的心智模型,借鑒手機端的設計理念,為PC端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而搶占PC端用戶市場,是本文不成結論的總結。
其實,在想到PC端產品定位的問題時,腦袋裏有一堆雜亂不成體係的觀點,這些觀點沒有理論依據,也沒有數據支持,且不能最終形成可執行的結論,多半都是站不住腳的。因此,在PC端產品的設計和定位方向上,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的摸索、總結……。
補充:有人說希望完善結論,其實結論是受產品、環境、認知很多因素影響的,每個人可能看完都會形成自己的結論,我的結論主要有以下幾點:
- 成本高,付出多,期望的回報相對就高,這就要考慮給用戶提供成本之上的回報。
- 事物具有兩麵性,成本也一樣,在高成本下仍然使用PC的用戶,他們有著什麽用的需求,這種需求可以轉化成產品需求,發揮產品的最大價值。
- 給PC一個合理的成本、用戶、產品定位,抓住PC用戶的心智模型,提這些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占領PC端市場,不是盲目的去爭搶移動端的資源。
- PC端產品設計有著本質的區別,又有著實質的聯係,要理清這些區別,並借鑒移動端成功的之處,給PC端產品設計提供一個方向。
本文由 @kitty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