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金融領域的深化改革和風險防範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金融與氣象的深度融合,正是防範金融風險、服務實體經濟及綠色金融等理念的創新實踐。作為新興交叉學科,金融氣象的著力點在哪?金融氣象體係化發展的創新路徑又該如何構建?
通過三位全國政協委員對金融氣象領域的深度思考和解讀,看氣象部門如何以數據為紐帶、以需求為導向,為金融市場提供更加科學、精準的決策支持,築牢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安全防線”。
全國政協委員張興贏:聚焦金融氣象 築牢安全防線
“ 氣象是影響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因素,氣候變化和氣象條件對金融業的影響具有多維性和複雜性,需引起高度重視。”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重發,不僅影響全球能源、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和市場穩定,還會增加銀行係統的不穩定性,進而增加公共財政負擔和債務風險。2020年,國際清算銀行首次提出“綠天鵝”概念,強調需重視氣候變化可能引發的係統性金融風險。
研究表明,1990年至2023年,全球90.1%的重大自然災害、82.8%的經濟損失和91.1%的保險損失,都是由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造成。
我國是世界上氣象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極端降水事件平均每10年增加8%,極端天氣時有發生。據統計,2013年至2022年,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3.3萬億元,較前一個10年增加約18%。此外,氣象條件作為生產要素,對農業、能源、交通等氣象高敏感性行業的貢獻能夠通過實體經濟直接傳導到金融係統,進而影響金融業GDP。
近年來,快速增長的金融氣象需求,加快推動了金融與氣象的跨界融合,金融氣象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
中國氣象局、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金融氣象協同聯動 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統籌布局金融氣象數據服務、科技攻關和創新體係建設。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聯合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了氣象風險及保險綜合開放型實驗室,中國金融氣象指數與服務平台(V2.0)於今年1月11日正式發布……跨界合作平台和創新團隊陸續建成。
然而,金融氣象服務是新領域、新業態、新模式,也是一項係統工程,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金融氣象服務工作還處於起步探索階段。作為新興交叉學科,金融氣象理論體係還不完善,金融與氣象相互作用機製、金融氣象風險識別和化解路徑還不清晰,金融氣象指數製定的平台和標準、氣候風險壓力測試模型與算法等關鍵核心技術還有欠缺。同時,政策標準、高水平的領軍人才建設都需進一步強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掛職)張興贏呼籲,科學評估氣候變化及氣象條件對保險業、銀行業、信托業等領域的影響,建立金融風險減量氣象服務體係和氣象災害“災前預警+災中應對+災後重建”的全鏈條服務協作體係,並加強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和氣象數據在財產保險承保、理賠和銀行信貸風險評估中的應用,強化基於保險標的物、信貸抵押物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鼓勵將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和聯動預案納入農業產業體係、生產體係、經營體係。
他還建議開展金融氣象指數產品和天氣衍生品研發,圍繞農業、能源、電力、交通、旅遊等氣象高敏感行業趨利避害的需求,開發大數據金融氣象數據分析大模型。鼓勵銀行機構探索開展氣候風險壓力測試,推動典型區域針對氣象高敏感行業領域率先開展壓力測試;探索應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依據氣象指數開展“保險+期權”的氣象風險對衝模式研究,助力重點區域及氣象高敏感行業風險轉移。
另外,建立健全跨部門協調工作機製,推動政策協同的體製建設;強化科技資源一體化配置,聚焦金融機構和綠色金融重點領域,開展金融氣象科技攻關,提高成果轉化效率,探索數字化、智能化、定製化的金融氣象服務新模式;加強氣象部門與相關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的合作,加快金融氣象專業人才培養,積極參與國際合作。
全國政協委員魏明德:構築確定性金融風險防禦屏障
“金融機構、投資者和監管機構需加強氣候風險管理和披露,以提高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和市場聲譽。”
2025年1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地區一場持續肆虐的山火,初步預計已造成100億美元至300億美元的巨額損失,且隨著後續環境修複、基礎設施重建等工作的開展,損失將進一步擴大。火災發生後,加利福尼亞州前12大保險公司中有7家暫停或限製新業務,導致大量家庭依賴政府保險項目,但這些項目麵臨“氣候保險泡沫”破裂的連鎖風險。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金融發展協會主席魏明德表示,這是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對資產和基礎設施的直接損害,即物理風險。這場大火暴露出傳統保險體係在氣候變化麵前的脆弱性,加速了全球對天氣衍生品等創新金融工具的需求。
與此同時,轉型風險同樣不容忽視。在歐盟發布的最新碳排放新規則中,關於碳排放的嚴格標準也迫使汽車製造商加速向生產電動汽車轉型。傳統內燃機汽車製造商麵臨巨大的轉型壓力,股價和債券評級受到負麵影響。
氣候變化或氣象要素對經濟發展和金融安全的影響是多方麵的,涵蓋了從直接的經濟損失到間接的金融風險。這些風險已通過極端天氣事件、行業轉型和金融市場反應等具體案例顯現出來。因此,金融機構、投資者和監管機構需加強氣候風險管理和披露,以提高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和市場聲譽。
魏明德建議,在未來不確定的氣候變化中,通過加強氣候監測和預警係統建設、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完善金融監管體係等措施,構築起確定性的風險防禦屏障——
在政策引領與機製建設上,建立健全跨部門協調工作機製,統籌推進氣象與金融協同工作,強化金融氣象相關政策引領,推動形成多元化交流合作格局,共同研究解決相關問題。
在理論體係構建上,高校、科研院所等需跨領域、跨學科參與,共同加強金融氣象領域的理論研究,構建完善的理論體係,明確金融與氣象的相互作用機製、金融氣象風險識別和化解方式等。
在技術創新與產品研發上,加大金融氣象科技研發投入,聚焦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重點領域發展需求,開展有組織的科技攻關,推動氣象數據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開發相關金融產品,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風險減量的能力。
在金融氣象服務體係建設上,進一步完善氣象災害風險預警管理體係,降低氣候災害風險對金融機構資產安全的威脅,加強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和氣象數據在財產保險評估中的應用。
全國政協委員江浩然:構建金融氣象體係化發展新路徑
“金融氣象體係化發展需以政策為牽引、數據為核心、場景為突破,通過多方協同實現風險減量與效益增值。”
氣候變化引發金融風險的渠道主要包括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
洪水、颶風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和強度的增加,使經濟主體受損,將通過房地產資產價值減值、企業盈利降低、居民財富損失等多個路徑將風險傳導至金融體係,直接破壞企業和金融機構的物理資產,如2023年京津冀等地特大洪澇災害中,保險業賠付達126億元,這是典型的物理風險。
另一方麵,全球雙碳戰略的加速推進,使得高碳行業(如煤炭、石化等)麵臨政策限製和技術變革的雙重壓力,導致資產貶值甚至擱淺。商業銀行若持續為高碳行業提供融資支持,將會導致資產貶值甚至壞賬增加。因此,綠色金融將是銀行保險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之一。
全國政協委員、恒銀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江浩然認為,伴隨全球氣候變化,其對經濟發展和金融安全的危害是係統性和長期性的,具體表現如下:一是對經濟發展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或使生產中斷,極端天氣事件(如洪水、颶風、幹旱等)會直接破壞基礎設施、廠房設備和農作物,導致生產中斷、供應鏈斷裂和經濟損失,同時增加交易成本與通貨膨脹,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會通過資本存量下降、原材料供應短缺、供應鏈阻斷等渠道增加交易成本,進而引發供給衝擊,推高工業品和消費品價格,導致通貨膨脹。二是對金融安全的係統性衝擊,使得信貸風險被進一步放大,如農村金融機構因農作物絕收導致不良貸款率上升3%至5%。保險體係持續承壓,2023年全球自然災害保險賠付突破1300億美元。因此,金融係統加強氣候風險管理和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已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
當前,金融氣象體係化發展需以政策為牽引、數據為核心、場景為突破,通過多方協同實現風險減量與效益增值。
具體來看,氣象部門要提供高精度數據與定製化產品——提供實時氣象監測和氣候預測數據;聯合金融企業成立實驗室,推進氣象數據與金融模型的算法融合,建設技術研發平台;提升氣象災害對經濟影響的量化評估能力,為氣候投融資、綠色債券發行等提供科學依據。
金融機構要開發氣象相關金融產品——推動天氣指數保險在農業、能源、交通等氣候敏感產業領域的應用;加強金融氣象信息化能力建設,研發建設金融氣象數據集,推動氣象數據從基礎服務向數據加工、精算分析、算法模型等綜合服務支撐轉變。
政府部門需建立協同工作機製——統籌推進氣象與金融協同工作,強化機製建設和資源配置;加強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推動試點經驗全國推廣;推動金融氣象標準體係建設,提出標準清單,提高標準應用效能;發展和培育金融氣象新質生產力,促進金融和氣象高質量發展。
(記者劉倩采訪,許豔、齊丹、劉丹、劉蕊、張藝博有貢獻)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