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下跌的原因就是資金緊,不要再找似是而非的理由了
- 编辑:曝背食芹網 - 67債券下跌的原因就是資金緊,不要再找似是而非的理由了

上周債券市場出現明顯回調,僅一周10年國債活躍券收益率上行超7BP至1.7%上方。
截至16:30,10年期國債活躍券收益率上行3.75bp報1.765%,超長期國債活躍券收益率上行3.75bp報1.9525,10年期國開債活躍券收益率上行4.25bp報1.775%。
滿屏綠油油..

債券下跌的原因就是資金緊
12月以來,銀行間市場的資金麵持續偏緊;1月以來,隔夜、7天經常在2%左右,遠高於OMO利率1.5%。
對於“資金緊”,市場有兩個常見誤區:
誤區一:歸因於“匯率壓力”
當前債市普遍將“資金緊”,解釋為“匯率壓力”;
但巧合的是,我們去查2016年8月之後(資金開始緊)的市場觀點,當時的“資金緊”,市場同樣解讀為“匯率壓力”。
然而,2017年,人民幣匯率壓力大幅減輕,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資金卻越來越緊。
直到2018年,人民幣匯率壓力重新大幅上升,人民幣匯率大幅貶值,資金才開始越來越鬆。
也就是說,2017-2018年,匯率壓力小——資金反而緊;匯率壓力大——資金反而鬆,請問該如何解釋?
我們認為,資金緊,與匯率壓力,是兩碼事。
關注匯率壓力,並不會、也不需要,通過收緊在岸市場的流動性來實現;而是采用收緊離岸市場流動性、加大外匯掉期、逆周期因子等方式。
與2017年類似,如果未來某一天,匯率壓力顯著緩解,屆時資金麵或許不僅不會放鬆,反而由於基本麵反轉,資金進一步收緊。
誤區二:不承認是yh態度
目前很多報告進行所謂的“流動性研究”,即從五因素、超儲分析等,以及參與者的資金融入、融出,去試圖解釋資金麵,進而預測資金麵。
這種方法我們十年前也做過,但結論是:隻有事後解釋的意義,而沒有預測的作用。
根本原因在於,資金利率,本質上是yh調控的結果。
這是各國yh,都會做的事情,即每一個國家的貨幣市場資金利率,都是yh調控的結果。
以美國為例,美國的隔夜利率,是美聯儲根據其貨幣政策目標,進行實時的買賣國債調控出來的。
yh對資金利率有近乎無限的調控能力,因此資金利率持續維持在某一水平,就隻能是yh的意圖。
資金緊,是yh的意圖,其目的或有兩個
資金緊,我們認為,就是yh的意圖。
那麽yh的意圖,到底是什麽呢?
我們認為,資金緊與匯率無關,而是:
(1)防範債市風險
2016年當時用的詞叫“防空轉”、金融防風險,現在其實是一樣的。
最新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寫的很清楚,“防範資金沉澱空轉”,我們認為,與2016年8月-2017年12月的邏輯如出一轍。
當前債市與2016年8-10月類似,蘊含著巨大的風險,因此同樣“防空轉”、“緊資金”,順理成章。
(2)yh或認為經濟基本麵大概率會回升
曆史上看,資金麵的鬆緊,往往隱含著yh對經濟的預期。
如果yh預期經濟會下行,例如2014年初、2018年初、2023年末等,資金利率會開始趨勢性下行;
如果yh預期經濟會上行,例如2013年6月、2016年8月、2020年5月等,資金利率會開始趨勢性上行。
其內在邏輯,或與yh對信用政策、財政政策的判斷有關。
即“緊信用+緊財政”,往往預期經濟會下行,因此可以提前“寬資金”;
而“寬信用+寬財政”,往往預期經濟會上行,因此可以適度“緊資金”。
債市維持2月7日以來的觀點不變,繼續提示長債風險
在近期收益率上行之後,10年國債收益率僅僅回到1.69%;
距離OMO利率對應的10年國債區間【1.9-2.2%】、資金利率對應的10年國債區間【2.2-2.5%】,仍有相當大的上行空間。(具體測算過程,見上一篇)
換句話說,目前債券市場,仍然隱含著大幅的降息預期。
市場之所以篤定2025年必然大幅降息,是因為“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然而,“適度寬鬆”,真的等於大幅降息嗎?
2008年底,定調2009年“適度寬鬆”,2009年一次降息都沒有;
2009年底,定調2010年“適度寬鬆”,2010加息。
隨著“寬信用”+“寬財政”+“緊資金”,以及市場敘事方式的變化(小紅書對賬、六代機、黑神話悟空、春晚、deepseek、哪吒2、救萬科、民營企業家座談會等),“降息預期”將繼續減弱,推動債券收益率仍將上行。
因此,我們認為,近期的長債收益率上行,僅僅處於上行初期,“越上越買”並不合適。
維持債市總觀點,“聽媽媽的話,落袋為安”。
(轉自:債文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