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社會保險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社會保險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醫保整合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醫保整合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火熱報名中!“2022年全國惠民保評選”活動正在進行⠂
原標題:相互寶正式關停後,“接棒者”惠民保能否崛起?
惠民保獲得快速發展的原因,主要在於其設計思路是建設一個與社會基本醫療保險高度銜接新型商業健康保險體係,以彌補社會基本醫療保險與商業健康保險之間的斷層。惠民保出現前,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高度分離。
作者:汪青⠀
封圖:圖蟲創意
1月27日,距離相互寶正式停止運行還剩最後一天。在經曆十年發展期的網絡互助走向終結後,其留下的市場空白或將逐漸由“惠民保”填補。在業內人士看來,惠民保自誕生以來,便承載著覆蓋全人群公共性、普惠性、地域性定位的保障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惠民保”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其可持續性也存在多重挑戰,比如參保人群整體年齡偏高。此外,目前部分城市的“惠民保”產品賠付率逐漸走高麵臨虧損困境。能否真正崛起,還需待市場進一步檢驗。
惠民保爆發式增長
公開資料顯示,相互寶於2018年底上線一年後,其成員規模快速超過1億人。其中,近六成成員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
此後,隨著行業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繼美團互助、水滴互助、輕鬆互助等平台在2021年陸續宣布關停後,相互寶也於2021年12月28日發布公告表示,為更長遠保護所有成員權益,經過慎重思考和討論,將於2022年1月28日24時停止運行。
從最新公示分攤的信息看,目前相互寶的成員規模近7500萬人,累計完成71期互助,救助超過17.9萬名患病成員。
在網絡互助平台逐漸退出曆史舞台後,惠民保被業界視為“接棒者”。
惠民保全稱城市定製型商業醫療保險,是由地方政府牽頭、保險公司承保,麵向醫保參保人員的普惠型補充醫療保險,定位是在醫保之後提供二次保障,主要為轉移醫保內大病大額自付費用的開銷而設。
2019年12月“廣州惠民保”正式開啟了“惠民保”時代,2019年也因此被稱為“惠民保元年”。此後多地陸續開展城市普惠醫保業務,在產品設計、保障責任、商業保險與社會醫保銜接方麵做出多種嚐試。
以成都滬惠保為例,在2020年3月《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醫療保障製度改革的意見》發布後,成都市醫保局正式將此類產品定性為“社商融合型健康保險”,明確政府職責定位,在不動用醫保基金的情況下,政府給予數據、宣傳、政策等非基金資源的支持,引導市場主體開發、設計產品,提升產品的公信力和對民眾的吸引力。
除了政府資源外,成都第一次明確提出運行和承保相分離的運作模式,也就是“N+1”的模式,“N”為多家商保公司,“1”為平台公司。多家保險公司形成聯合體,整合行業力量,與平台公司共同推廣,做大人群規模,而平台公司則起到市場化醫保經辦機構作用。
2020年5月啟動成都“惠蓉保”首年試點工作,在50天投保期中,有310萬人投保,人口覆蓋率接近20%,城區人口覆蓋率超過30%;個人投保超過接近300萬,超越了深圳5年的積累。首年參保量所有項目中排名第一,直到上海、杭州在2021年啟動後才被超越。
此後,惠民保模式正式開啟全國普及之路。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惠民保有139個城市級產品,覆蓋108個城市,另外還有25個省級產品(不含全國範圍內不限投保區域的惠民保產品),整體參保人數約8600萬,保費規模超過86個億。
梳理發現,惠民保各產品費率水平基本在29元-190元/年間浮動;參保條件也保持最大程度的寬鬆:無年齡限製、職業限製,無需健康告知,既往症種類較少,隻要是當地醫保參保人即可參保。
分析惠民保獲得快速發展的原因,主要在於其設計思路是建設一個與社會基本醫療保險高度銜接新型商業健康保險體係,以彌補社會基本醫療保險與商業健康保險之間的斷層。惠民保出現前,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高度分離。而兼具政策性和市場性雙重屬性的惠民保,成為了銜接傳統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的中間形態。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惠民保項目在全國的快速普及,惠民保產品將在各方努力下不斷演進。未來的產品不會永遠停留在幾十元保基本的水平上。未來的產品演進,可能會向三個方向同步拓展:
其一,更多的擴展自費費用保障,更深度的與基本醫保銜接,為民眾兜起大病的保障網;
其二,從理賠服務向疾病管理、健康服務延伸。不再把疾病管理、健康管理當成服務成本,而是必要的保障內容,納入保險的賠付支出;
其三,通過建立商業保險藥品、材料目錄管理,建立對醫藥的定向支付能力,增加商保控費能力。商保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結合商保的產品供給能力和銷售體係,商保能獲得快速發展,同步使醫藥產業鏈也獲益。
存多重挑戰
惠民保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其可持續性也存在多重挑戰,比如參保人群整體年齡偏高。
以上海“滬惠保”為例,截至去年5月底共有580萬人投保,其中50歲以上人群占比超過48%。與之類似,“冀惠保”“津惠保”等,參保人群平均年齡均在48周歲以上;“金城ⷦ 醫保”和“蚌惠保”,參保人群平均年齡均在46周歲以上。
與此同時,惠民保的賠付率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可能存在賠不出去和賠穿底兩種極端。
“如果賠不出去,醫保參保人是很難願意參加的,或者參加的人都感受不到惠民保的好處,久而久之,參加惠民保的人數就越來越少,形不成規模,自然的慢慢退出曆史舞台。另外一個極端是如果賠穿底,最終的結果是商業保險機構要慢慢退出的,因為它不是公益機構。無論哪種情況,發展到極致的話,最終都逃不過失敗的結局。”鄭秉文說。
2021年10月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負責人葉燕斐表示,整體而言,目前大多數城市定製型醫療保險項目還處於啟動階段,還未經曆完整的保險期間。這一業務賠付率受項目賠付條件設置、當地基本醫保政策和參保率影響較大,目前賠付風險暴露尚不充分,不排除部分地區將來可能還會出現虧損。
“根據觀察,目前除了上海、廣州、浙江的惠民保可能出現虧損外,其餘城市的惠民保還沒有出現公開披露虧損的情況。”思派健康副總經理陳明東認為,分析虧損案例可以看出主要虧損原因來自政府對產品設計的過度幹預,商保的運行機製明顯不同於社會保險。惠民保在本質上還是屬於商業保險範疇,在部分地區政府的強力介入下,市場主體基本喪失了從銷售、理賠管控等一整套能力。因此,惠民保急需建立一套機製來明確各方職責,協調各方工作,以維護項目長期持續發展。
截至目前,國內主流的保險公司已悉數參與其中,既有財產險公司,也有人身險公司;既有全國性保險公司,也有地區性保險公司,第三方服務商也深度參與到惠民保項目的產品設計、推廣宣傳、運營服務、係統服務等當中。
在多家險企相繼湧入惠民保賽道,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甚至出現一城多款惠民保產品的情況。
對此,陳明東認為,現在確實出現了一個城市多個產品,市場主體快速開拓市場的情況。不過個人認為,一個城市多個產品是一種正常市場競爭的體現。市場競爭的隻要是符合法規、符合市場規律的競爭都是良性競爭。市場競爭產生社會效率的提升,對於民眾都是好事。民眾的選擇是最好的回答。
許家印:誰都不許躺平,躺也要躺在恒大汽車上
經 濟 觀 察 報∣理性 建設性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