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金融數據前瞻:貸款或同比少增,社融或同比多增

2024年全年金融數據出爐在即,綜合多家機構的預測,2024年12月新增信貸將低於上年同期,貸款增速回落;在政府債券的支撐下,社會融資規模或同比多增。

機構普遍預計2024年12月新增人民幣貸款不及上年同期,但對表內信貸增長規模預測不一。

宏觀團隊預計,2024年12月人民幣貸款新增9100億,各項貸款同比增速約7.6%。其中,居民貸款新增約2600億。多重政策利好疊加房企年末業績衝刺,12月商品房市場呈現“翹尾”行情,結合過去三年貸款投放情況(上年同期約1462億,過去三年同期平均2300億),預計當月居民中長期貸款新增1790億元。居民短期貸款方麵,消費者信心指數處於同期低位,11月邊際走弱。全國多地啟動消費券補貼,服務消費的補貼範圍和力度有所加強,預計當月居民短期貸款新增570億左右。企業信貸預計新增6500億上下,其中,當月企業信貸(剔除票據融資)預計新增5300億(上年同期新增7977億,過去五年同期平均約7336億),票據融資規模約在1200億上下(上年同期約1500億,過去三年曆史平均2243餘億)。

預計,2024年12月新增信貸約7000億元,低於上年同期的1.2萬億元,貸款餘額同比增速7.5%。具體看,對公貸款方麵,12月末票據利率上行,但全月來看利率仍處於低位,表明信貸需求不強;年末基建開工進入淡季,隱債置換也可能償還一部分對公貸款;銀行進入年末項目儲備階段,部分對公貸款可能於1月投放。綜合以上因素,對公貸款可能呈現同比少增。居民貸款方麵,12月商品房成交數據顯示房地產持續複蘇但勢頭有所放緩,預計存量按揭降息後居民早償情況保持平穩,預計12月居民中長期貸款增長繼續恢複;消費信貸方麵,考慮到11月社零同比增速下降,推測部分消費需求已在前期刺激政策下提前兌現,12月居民短期貸款增長可能回落。

興業研究則預計,2024年12月新增貸款規模預計為4000億元,對應的貸款同比增速為7.4%,信貸增速預計繼續回落。從居民信貸來看,12月房地產交易仍然保持較高的活躍度,估算的一、二手房成交麵積同比錄得37.7%,較上月上行13.2個百分點,預計居民信貸投放將進一步改善。從企業貸款來看,11月滾動12個月利潤計算的工業企業資產回報率錄得4.1%,較10月下降0.1個百分點,企業盈利進一步下行,預計企業貸款維持低位。同時,地方債務置換也將拖累信貸讀數。

在政府債券的支撐下,2024年12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有望同比多增。

宏觀團隊預計,2024年12月社融新增2.9萬億,同比多增9500億元,對應增速提升0.2個百分點至 8%。結構中,同比支撐項主要來自政府債券、企業債券和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拖累項主要是信貸,高頻數據顯示,12月政府債券淨融資規模約1.5萬億,同比多增約5500億元,12月企業債券淨融資額規模約-100億元,同比少減約3000億。

興業研究預計,2024年12月社融增速或保持穩定。從政府債券來看,11月至12月期間,年內“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2萬億元地方政府再融資專項債券發行任務已經完成,12月政府債淨融資規模將超過萬億,預計12月政府債繼續同比多增。結合信貸規模來看,12月新增社融預計為2.31萬億元,對應的社融增速為7.8%。

招商證券指出,2024年12月化債進入年度“尾聲”,預計社融新增1.95萬億(上年同期新增約1.93萬億,過去五年同期平均1.87萬億),增速7.9%。分項來看:社融口徑下的人民幣貸款,預計新增9000億左右;政府債淨融資1.14萬億[上年同期約9458億,其中,國債淨融資約934.5億(上年同期約8476億),地方債淨融資1.05萬億(上年同期約982億)]。企業直接融資約650億。結構上,企業債券淨融資約190億(上年同期約-3446億)。根據Wind口徑,產業債淨融資818.9億元(上年同期約-2746億),城投債淨融資約-1200億元(上年同期約-1175億)。企業IPO/增發等淨融資約452億(上年同期約563億)。“非標”融資新增約-1100億元(上年同期約-1560億),其中未貼現承兌匯票預計增加約-1200億(上年同期約-1865億)。

M1降幅有望繼續收窄。

中金公司指出,受財政支出逐漸下發影響,預計2024年12月M1同比下降約3%,降幅繼續收窄;預計M2同比增長約7%,存款流向理財、股市成交額較前期回落可能導致M2增速較前期略有下降。

浙商證券預計,2024年12月M1增速為-2.6%,提升1.1個百分點。12月30城商品房銷售數據表現較好,財政資金的逐步撥付、使用可能對M1數據逐步產生正麵帶動,疊加基數效應的影響,預計12月M1增速繼續回升。

澎湃新聞記者 陳月石

西藏自治區
上一篇:收盤:美股大跌道指下挫750點 美國滯脹之憂令股指承壓
下一篇:美股全線重挫!美股投資者正轉向防禦性策略